国内外教育的差距是从哪里拉开的?——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Author 王殿军
文章以清华附中的综合素质评价系统为例,详细介绍了该校采集和记录学生过程性数据,基于大数据进行形成性评价,并通过同学圈公示进行舆论监督的做法,以及技术在素养评价上所能发挥的作用,给出了利用技术评价学生素养的新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才之成出于学。”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的教育方针,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党和政府要求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在互联网时代,作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有力支撑,教育信息化被寄予厚望。人们期望将最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尽快应用于人才培养,发挥教育 + 互联网的优势,为国家培养出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
那么,如何选择先进的技术,实现教育与技术的融合,以发挥出教育更大的效用呢?我们认为,应遵循教育科学规律,让技术服务于教育,即教育需要什么技术,我们去找到它并加以融合应用;而不是有了某项技术之后,不管是否适用,就千方百计甚至牵强附会地把它用于教育,这反倒不利于教育的发展。
若想让技术在教育中真正发挥作用,有几个本源性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做出回答:首先,学校教育应培养学生具备哪些素养?其次,用哪种路径和方式去培养这些素养?再次,如何评价学生是否具备了这些素养?最后,如何使评价的结果在人才的选拔上真正起到作用?其间我们需要应用什么技术?我们期待着技术对教育产生实质性的改变,从而真正改变我国教育的现状。
一、互联网时代的人才培养目标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日新月异的数字化技术,日益加速的全球化进程,都对社会个体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教育所关注的固定学科知识和常规性问题解决技能,已经无法让个体成功应对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每个国家、每个国际组织,都在研究学生应该具备的素养目标。21 世纪初,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等国际组织已先后展开了核心素养的研究。受其影响,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芬兰等国家也加入进来,积极开发核心素养课程。中国于2016年发布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并在高中课程标准修订中突出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于互联网时代学生究竟应具备哪些核心素养,目前讨论比较多的是21世纪技能,主要包括学习与创新技能、数字化素养技能、生活与职业技能,美国则将“4C”(创造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合作协作能力)作为未来人才的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 6 大素养。
不难看出,尽管各国家、各国际组织对学生素养培养目标的表述方式不太一致,但差异并不明显,都强调发展学生在应对各种复杂的现实问题情境时的思维能力,在团队中持续的沟通与交流能力,面对现实生活中各种挑战性问题的创造性解决能力等。
在目标大同小异的前提下,为何国内外教育的结果会产生巨大的差异呢?这主要在于,在实现目标的路径和方式上差异明显,在评价上更是千差万别。
二、素养的培养须由课程、教学方式、
活动和评价共同支撑
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素养的培养必须借助于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依据具体的做法,落实到日常的行为上。比如,对一名高中教师来说,他需要了解并掌握在高中的三年中,每学年、每学期、每个活动,甚至每节课应如何设计和实施,才能够把学生的素养培养出来。如果教师不知道素养的具体培养方式,就会演变成“你说你的,我做我的”,教育目标得不到有效落实。因此,确立培养目标之后,还应帮助教师找到实现培养目标的路径。
我国恢复高考40多年以来的实践证明,传统的教育方式不能保证学生在受教育后拥有全面发展的核心素养。如果技术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以教师为中心、以课程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包含研究性学习、项目式学习、跨学科整合的学习方式,我们将有机会部分地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在建设清华附中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要想真正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素养,还必须有课程、教学方式、活动和评价来共同支撑。我们曾就这几个方面对国内外教育进行过简单的对比,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在分学科的课程教学上,各国大同小异。比如,国内外数学、物理等学科所教授的内容并没有本质差别。中国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绝对不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少,也不比它们浅。但结果呢?我们除了培养学生考高分的能力外,所得甚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仍很薄弱。
其次,在分科教学的方法上,各国差异较大。我们的课堂普遍是教师在慷慨激昂地讲,学生在奋笔疾书地记,课堂看上去井然有序。但走进清华附中的国际部,不了解情况的人会觉得教室里十分混乱,分不清谁是教师、谁是学生。因为十来个学生围在一起,七嘴八舌,吵吵闹闹。可吵了三年等他们毕业时,却发现这些学生个个优秀。这不禁让人思考:难道还有另外一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既掌握知识,又掌握能力,还能具备创新性思维和批判精神?的确有,因为他们已经做到了。
再次,在跨学科的课程与学习上,各国的差异可谓天壤之别。现在全球风靡的 STEM 教育,本质上是强调跨学科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倡多学科融合和系统学习,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学科核心概念的理解与运用,以及在学科互相交叉之后,跨学科思维与创新能力的提升,这种能力就是未来社会所需的关键能力。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国很多工程和项目本身就是 STEM 项目。比如天宫二号,它集结了多学科的专家使用多领域的知识方法来解决一个现实的目标任务。然而,至目前为止,我国几乎没有跨学科的课程,更谈不上探究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
清华附中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在社会实践考察课程中,我们让学生走向全国,通过预先设计的课程学习相关知识,结合实地考察进行分析和研究,最后完成一份科学系统的考察报告。在宁夏,我们给学生一周时间,用八个学科的知识来处理交给他们的学习任务。学生在整个活动中没有感觉在玩,而是在更生动、更现实、更深刻地学习。可见,游学、研学是需要设计的。如果学校没有进行深刻的、系统的设计,就不可能把所有学科的知识都用在这次考察活动中。
最后,在分科教学的评价上,国内外的差异十分显著。中国教育现在面临着很多问题,但众多问题的根源在于,选拔不很合理,不很科学。我国教育的评判手段到目前为止还非常简单和单纯,那就是考试。既然只有考试最保险、最公平,也最公开、透明,那我们就不敢使用其他的评价方式,只能考试。考试可以检验一个人在某门学科上的学习程度和水平,但它目前尚无法检测出一个人的整体素养水平。
相比之下,2017 年,由近百所美国顶尖私立高中组成的联盟 Mastery Transcript Consortium(MTC)则创设了一种全新的学生评价体系——A New Model。A New Model 不含分数,也不评级,而是会持续地追踪记录、评估学生的八项能力,分别是分析和创造性思维,复杂沟通(口头及书面表达),领导力及团队合作能力,信息技术及数理能力,全球视野,高适应性、主动探索、承担风险,品德和理性兼顾的决策能力,以及思维习惯。10 年之内,这种动态的电子档案将终结 SAT、ACT 等“美国高考”,成为全美大学录取新生的评价体系。
通过上述对比,不难看出国内外教育的差距是从哪里拉开的。不是因为我们缺乏“高、大、上”的理念和目标,也不是因为我们的课程太简单或太少,而是在教学方法、跨学科课程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三、以综合素质评价为例,试析应如何评价学生的素养
对于教育而言,有三个环节至关重要,那就是培养、评价和选拔。这三个环节处理得好与坏,直接影响到教育的发展。中国的基础教育之所以不能很好地贯彻素质教育,表面上看是培养的问题,本质上却是评价和选拔的问题。又因为评价是选拔的依据,所以评价尤为关键。
经典的教育评价根据教育目标,运用有效的评价技术和手段,对教育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测定、分析和比较,并给出价值判断。它以结果作为价值判断的依据。例如,以考试的分数作为判断的依据。但考试并不适用于对综合素质的评价,于是对综合素质的评价就陷入一个死循环:既然无法通过考试来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那么综合素质就无法评价;既然综合素质无法评价,那么在人才选拔上就不能将其作为依据;在人才选拔上不将综合素质作为依据,就没有人真正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因此,当前我们的任务就是,一定要想方设法把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出来。国家中高考改革方案中明确了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方向和评价的要求,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但仅凭这五个方面还无法直接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因为一方面缺乏对培养过程的过程性记录,另一方面难以测量培养的结果。
经过将近十年的研究,我们认为找到了破解难题的方法,那就是通过过程来评判结果。因为素质是先通过学校的教育发展起来,再通过学生的行为表现出来的。通过对学生行为和素质的全方位比较,我们就能分析出学生的素养处于何种水平。
对学校教育来讲,我们不仅要看终结性的结果,更要看学校为发展学生的素养设计了哪些过程和做法。把这些过程、做法和学生表现记录下来,就可以用来评价学校的教育。例如,尽管我们并不了解一所学校学生的体质如何,但如果知道学校每天都坚持让学生至少做一个小时的锻炼,那么学校的做法就是好的;如果学校每天只让学生锻炼十分钟,即便学生体检显示“体质合格”,学校的做法也是不好的。对于学校的评价,不要只依据培养结果,更要看培养做法。即使学校受生源影响,结果不是最棒的,但只要学校有好的过程和做法,那么对学校的评价就是优良的。这就可以摒弃过去以结果来定胜负的规则,变为以教育的过程和行为来评价一所学校、一个学生和一个教师,真正用评价来改变学校的教育生态。
这就需要基于学生行为记录大数据的形成性评价,其关键是学生行为的记录,通过累积的数据和数据变化来评价。目前清华附中已经完成了该评价系统的开发工作,正在做进一步的升级和完善。简而言之,我们将学生的行为进行了分类(约50个类型,可以动态变化),把学生原汁原味的学习行为过程分门别类地记录下来,生成基于学生行为的大数据,进而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来发展性地、过程性地评价每个学生的素养水平。
图1 清华附中学生行为数据分类记录
图1中每一纵向列是一个档案柜,列中的每一格相当于该大类中一个小类的档案抽屉,这里记录了学生三年或六年所有的行为记录。有些学生行为是可以量化的,比如学生做了哪些事、做到什么程度,都有明确的标准。学生提交记录,通过公示之后,经过有关组织的审查,系统会自动评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以下简称综评)的积分。在多年的探索中,清华附中建立了相对科学的量化模型。
尽管量化模型是统一的,但内容选择和评价标准是由使用者来决定的。比如,高校人员可以依据学生的原始记录选择重点考查的内容,设定高校的评价标准,认定学生考查内容的综评积分,最终决定评价结果在招生中的作用。相当于在高校招生时,面试还由高校做,最终录取谁由高校来决定。
图2 同学圈公示窗口与质疑功能
图2展示的是系统中某名学生某次记录的内容。学生一旦有了新的动态,就像发微信朋友圈一样,会第一时间把文字内容和照片上传到同学圈里。在他上传之后,所有人都能看到,起到公示、监督和示范的作用,谁也不敢弄虚作假,因为在互联网时代,舆论的监督是最好的监督。
图3 根据综合素质评价记录生成的各类图表
综评系统具有动态量化功能,同时发挥指导发展和评价选拔的参考作用。系统可按评价内容与评价标准,计算学生的综评积分,形成班级、年级的各模块、各维度积分及分布等丰富的图表(如图3)。
图4 学生综评发展电子报告单
图4是学生的综评发展电子报告单。报告单里不仅有分数、名次,还有相关链接。点开链接,即可获取学生行为的全部原始数据,包括课堂、作业、学业……有多少个抽屉,表里就有多少项内容。图表中的积分是在校级应用层面上按照每所学校的标准统计的。在高一级学校选拔时,招生学校可以选择考查内容,设定自己的标准,生成招生选拔的综评积分。通过这种方式,上一级招生学校可以迅速得到一个对报名本校的几万个学生的详细评价结果,还可以看到学生的原始数据,看到学生成绩与学生行为的关系。
四、技术在素养评价上的作用与价值
清华附中综合素质评价系统自2015年开始使用,到2018年3月为止,系统平台累计收集在校教师、学生记录50余万条。我们通过大数据技术对学生2018学年的数据进行了分析。正如设计系统时我们所预期的那样,该系统不仅为学校提供了详细的数据统计分析,还让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做法从分析结果中得到了印证,让我们办学更有信心和底气。
图5 学生喜爱的图书及阅读榜
图5是学生喜爱的图书及阅读榜。这份榜单是根据学校组织阅读活动时平台自动记录的学生阅读数据得出的。平台自动记录的学生阅读信息能够帮助学科教师做好读书指导,引导学生爱读书、读好书。
图6 各类棋牌游戏记录分布
图6是各类棋牌游戏记录分布,凸显了学生丰富多彩的课外棋牌活动,为学校培养学生特长提供决策依据。
图7 各球类活动记录分布
图7是各球类活动记录分布,呈现了球类运动在学校的开展情况,也印证了良好的学生群众基础是学校在篮球、足球等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原因。
图8 某市学生艺术类实践活动中的情感分析
图 8 是某市学生艺术类实践活动中的情感分析。基于该市学生艺术类实践活动的 3 万余条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心理与情感的有关数据统计,展现了该市学生积极、正向、努力进取等情感特点。
清华附中基于学生行为记录大数据的形成性综合素质评价系统自2009年开始研究设计,并进行了多次升级。在8年后的2017年,美国也设计了一个类似的系统——CAAS系统。这是由美国83所高校共同创建的大学申请系统,目前已有517所高校宣布加入该系统,几乎囊括全美久负盛名的高等学府,如哈佛、普林斯顿、耶鲁、加州理工、杜克等,并有三所大学只接受通过CAAS的入学申请。CAAS 申请系统的出台,正是希望通过新的评价方式打破学术背景独当一面的状况,招收更多具有创造力、领导力和思辨能力的学生。
在这套全新的CAAS 系统里,对申请学生课外活动的考量比以往更加严格。CAAS 系统主要开放了三大板块:虚拟储物柜、合作交流平台和申请门户。其中,虚拟储物柜类似于一个为学生准备并长期保留的网盘,学生可以随意上传自己申请大学的材料,例如学术论文、获奖情况、批改后的作业、项目研究成果,甚至生活随笔等。
CAAS 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记录学生的整个成长过程,而不仅是短时间突击的文书和堆砌的课外活动。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趋势:学校对学生的考量,逐渐开始从一个点拓展为一条线,学生的成长历程、人格形成、未来发展趋势将成为比成绩更重要的东西。我们已经看到了美国招生政策中新的改革思路,这是我们快速推进改革,在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设上赶超国际水平的最难得的机会。
总之,在互联网时代,教与学的内容在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在改变,教与学的评价在改变。目前,我们教与学的内容偏多,教与学的方式改变得还不够,教与学的评价改变刚刚起步。如果这三个方面我们都做出了改变的话,我们的目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能够实现的。所以在互联网时代,只有改变我们自己的理念,我们才有可能改变学校教育,并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真正通过教育实现强国梦。
(作者系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教授)
— THE END —
文章来源:《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18年第5期,原标题《互联网时代的核心素养与评价》
责任编辑:牟艳娜
微信编辑:李中华
往期荐读
【2018·于新华·南京讲座】学习笔记——“12345”模型及应用举例
【七年级】数学微课 · 1.4.1 有理数的乘法 (3)乘法运算律
【八年级】数学微课 · 12.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1)SSS
七八九年级数学微课都有,请搜索历史记录~
还有亲子教育文章,化学微课,英语资源等。